玄门神数 | |||
APP辅助系统下载:〖玄门神数〗 | |||
返回目录 | 上一页 下一页 | 老子心经 〖作者:梁宇〗 | |
老子心经
●道家魂:道法自然●儒家骨:格物致知 ●周易脉:辩证法脉
心不死,道不生。道恒有,心恒无。心到忘处,不问得失,则心合道,而谓道生于心。
然心有灵而无依,物有依而无灵。必当心物合一,方得心有依而物有灵。
见花知春,睹器思用,心借物明,物借心生,便是合一之境。春耕见土知时节,秋晒闻香识稻熟;老匠修木,手抚木纹便知凿。稚子持笔,心随笔动方成书。
皆是以心映物、以物养心,无刻意之念,却呈自然之合。
直为五行浑然道,曲曰七窍玲珑心。物直心曲,以曲缠直,则谓有;以直破曲,则谓无。
心直势必贯府腾州,物曲极尽百巧之能。曲性萦萦绕指柔,千灵百巧直中求。曲念离真,曲着不伸,破曲方能问㡳寻根。直则无心,曲若有意,曲直分明勿为所痹。故而无心之心生大用,有大功。
庖丁解牛,匠人治器,心物两忘而浑然天成。
是为道之真情,非乃心之假意。物是心非,心非物而不改物之是,物非心难改心之谜。心有物,得以物之是攻其心之非,
是为真;物有心,得心之灵,是为用。是非相较,真假互照,方见道之妙。见道则心安神宁,虽处纷扰,亦能泰然处之。施施然悟焉,此为映心见真故也。
奈何物有空时,心有尽处。朝露晚霞春去冬,浮沉渺渺在其中;忽然心头百花开,个中因由何用猜?一朝辞楼下殿,
失旧物于寻常,则虚无飘渺,茫茫然不知所措,空而生忧。一腔愁思留不住,日暮朝阳新生处。
故有心向虚妄,寄精托神。孤寂蚀骨,神游太虚而散郁结于天地;怒火中烧,抛之于九天之外;悲从中来,泄之于玄渊之底;
喜逐颜开,漾之于眉宇之间。旦夕祸福,归咎于风云之渺渺。命运多舛,自是神明赏善罚恶。其生也须臾,寄哀思于生死两茫茫之间。案牍劳形,神纵清虚偶作浮想,履云蹑风,隐隐然有出尘之意。
寄闲情于烟霞,托逸致于星月,如饮琼浆玉液而飘飘欲仙。善用虚者,非逐空而忘实,实以虚养神,以神驭实,恰如白云出岫,虽无定形,却润万物而不居功也。
可知空谈无凭,风动即惶,纵有虚言难掩惴惴心狂;金玉满堂,天门望踏,虽泰山崩于前而其色不杂;久居上位,积威成势,
举手投足其气自华而有所恃。心狂曰飘,不杂曰稳,有恃则谓执法施控,此中深浅,皆因物为心基,借力有别故也。
然追空者常问归宿,却忘当前食可饱;逐虚者总思解脱,却不顾眼前人需暖。心向虚则孤渺,忧伤神,悲损心,颓致绝。空境再美,
难以果腹;虚言再巧,亦难解忧。物空心尽究其终,追空逐虚觅行踪。天也空,地也空,虚无飘渺鬼吹风,纷纷扬扬终漏尽,哪来半分掌握中?
终是黄土白骨,纵你六卿三公,忧乎思乎,恐哉惧哉,有何功?不如归心向实,见道于寻常中。
注:
《老子心经》深度集成中华文化核心理念——上承道家“道法自然”之精髓,融儒家“格物致知”之认知方法,
贯《周易》“辩证思维”之逻辑,更以“心物合一”、“心道合一”解构传统“天人合一”的抽象内核,将中华文化中对规律、认知、价值的核心思考,凝于一文之中。
其文气自然流畅,以雷霆般的开篇,到苍茫的慨叹,最终归于平实的温暖,一气呵成。文章以“心、道、物”为纲,统领“曲直、是非、虚实、真假”,
以“直为五行浑然道,曲曰七窍玲珑心”为骨架、又以“是为道之真情,非乃心之假意”为文眼,引出“心合道、心借物明、物借心生、以心映物、以物养心、映心见真、以虚养神、以神驭实”等心的客观运作过程。
从文中提炼出了: “曲着”、“曲念”、“破曲”等概念。并进一步指出,人的底气有三种:“飘、稳、控”,无依则飘,有依则稳,强依则控,即“借力有别故也”。
下面试分析其具体特征:
1. 核心文化“具象化”:将“道”(规律)、“天人合一”(人与规律相融)等抽象核心理念,转化为“直为五行浑然道,曲曰七窍玲珑心”的具象对应,
把看不见的底层逻辑,变成能感知的“心与物”“曲与直”关系,打破认知门槛。
2. 认知方法“可操作化”:针对“如何合道、如何认知事物”,提炼出“破曲寻真”(打破主观偏差见本质)、“以虚养神,以神驭实”(用认知留白养判断力、
再指导现实)等具体路径,让原本需反复体悟的“格物致知”,变成能直接对接日常决策的方法。
3. 底层逻辑“通俗化”:用“飘、稳、控”解释人的底气来源,用“见花知春、老匠抚木”等生活场景佐证“心物合一”,把复杂的“虚实、是非”辩证,
转化为一看就懂的日常现象与直白表述,让中华文化的“底层操作系统”,从抽象理论变成可理解、可践行的生活指引。
梁宇
2025-09-21 |
|||
返回目录 | 上一页 下一页 | 老子心经 〖作者:梁宇〗 |